这是谁的纤纤玉指,能托起数千万元的故事?
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顶部

 

最近互联网又贡献了一个离奇新名场面——一根手指,竟然“撑”起了数千万元融资。

没错,就是某家公司展示的一张“量子芯”截图,画面里最显眼的不是芯片本体,不是实验设备,而是一根姿态优雅、甚至有点圆润的手指。这根手指背后的故事,成功俘获了资本。

故事的发展比科幻片还魔幻:

一个看似“捏着黑科技”的手指,一张模糊得像艺术照的芯片图,再加上一段堪比玄幻小说的技术叙事,就这样拼装成了一个价值几千万的“常温半导体脉泽量子芯”传奇。

但,越是传奇的故事,越值得我们冷静一下。

 

常温半导体脉泽"量子芯"截图

一、我们需要一根戳破谎言的手指而不是编故事的手指

前面那根手指,负责展示、负责摆拍、负责讲故事;但现在,我们更需要另一根手指——一根能轻轻戳破技术神话泡泡的手指。因为故事讲得再好听,也得经得住物理定律的拷问。

实现所谓"脉泽"(微波受激辐射)的核心,是必须在半导体中造成"粒子数反转"。这需要外界泵浦源提供足够的能量,将电子从低能级"提升"到高能级。所需的能量对应的是光波频率(>10的14次方Hz),而该技术宣称使用的微波频率(<3×10的11次方Hz)低了整整三个数量级。即使是将位于导带底部的二维电子气,激发到高能级也需要太赫兹级别的能量。同时,实现粒子数反转的能量也必须要大于热噪声,微波能量差几百倍。

我们还需要一个戳破谎言的手指,这根基于量子力学的手指,轻轻一戳,就足以让整个"技术突破"的谎言原形毕露。

二、专利真相:皇帝的新衣

更令人震惊的是,当我们查阅该技术的核心专利(ZL201910604297.5)时,发现所谓的"常温半导体脉泽量子芯",实质上只是MOSFET或HEMT等经典晶体管结构。

这些晶体管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元件,贴上"量子芯"的标签,并不会改变其本质。这套"皇帝的新衣",在稍有半导体常识的人眼中,简直透明得可笑。

三、融资迷雾:谁在为一根手指就能戳破的谎言买单?

就是这样一项在物理原理上站不住脚、在技术实质上毫无新意的"发明",却成功获得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。

资本为何会为如此明显的破绽买单?或许是因为:

投资决策者被"量子""脉泽"“纵激元”等前沿词汇迷惑

尽职调查被手指编造的脉泽故事所欺骗

对基础物理规律的敬畏让位于对"颠覆性创新"的渴望

这根价值千万元的手指告诉我们:当资本失去对科学最基本的敬畏时,就会成为骗局最好的温床。

四、测试与报道:精心设计的烟雾弹

该技术宣称的"通过权威机构测试""获得官方媒体报道",不过是精心设计的烟雾弹。

测试报告只能证明器件能工作,无法证明其工作原理是宣称的"常温脉泽"。就像测试证明一个轮子能转,不等于证明它是永动机。媒体报道更是与科学验证毫无关系,只是常规的商业宣传手段。

五、灵魂拷问:量子芯在哪里生产?

最根本的问题被刻意回避了:这款颠覆性的"量子芯"到底在哪里生产?

国内哪家芯片代工厂有能力生产违背主流物理学的"量子芯"?如果真有这样的工艺突破,为何半导体行业毫无知觉?答案是:它根本就不需要特殊的生产工艺,因为它本质上就是普通的晶体管。

结语

这个案例给我们的警示是深刻的:在硬科技投资领域,对基础科学规律的尊重应该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。任何试图用商业包装绕过科学验证的行为,都应该受到最严格的审视。
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